在江西有这样一个乡下孩子,用父辈养猪换来的学费刻苦攻读。如今,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将所学知识用于“猪”的研究,于2012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这位研究“猪”的学科带头人,就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动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江西农业大学校长黄路生。2011年12月9日,黄路生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生为“猪”痴迷 1965年,黄路生出生在江西省上犹县紫阳乡下个叫店背村的普通小山村。黄路生对猪有着特殊的感情。从1984年至今,他一直以猪作为研究对象,期望能为国家的良种培育以及以猪作为模式动物研究人类健康相关问题作出贡献。为了建立全国最完备的地方猪种资源基因组DNA库,黄路生和他的团队用了4年半时间,足迹遍及24个省、市、自治区,采集了国内现存的68个地方猪种(群)1.27万份DNA样品。为了确保猪种的纯正,他们选择的科研目的地往往是最偏僻的地方。一次云南之行,他们连续乘车42小时,下车时,腿肿得连站都站不稳。 “我国生猪饲养量占世界总量的48.18%,猪种资源占全球总数的33%。然而,我国商业化生产的猪品种绝大部分依赖进口,每年畜禽引种经费就达2000万美元。不仅如此,随着国外猪种的引进,猪身上的某些病毒也被引入国门。”黄路生说,正是这巨大的商业市场和保障国家生物安全的需要,决定了猪的科研价值,也决定了他的科研之路。 从1988年开始,他先后获得资助到欧美著名大学学习,并出色完成了猪肉品质及猪的抗病性等两项欧盟五框架计划科研项目。 耗时7年收集猪种资源 在江西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和江西农大的支持下,1992年,黄路生暂停在国外的学习,毅然回校筹建动物遗传标记实验室。 作为农业专家,黄路生和他的团队行程47万公里,建立了全国最完善的地方猪种资源基因组DNA库,收集了许多世界的著名猪种资源;耗时7年,建设完成了世界最大的猪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定位资源家系,所承担的“猪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应用研究”的成果,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次在国际上定位、分离和克隆了一批猪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创建了4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育种技术,为培育优质猪种建立了重要的材料平台。 1999年底,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江西农大建立。为了组建实验室,黄路生主动放弃了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博士后工作。在他的示范和带领下,实验室聚集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青年人才,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的梯队。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有14人,实验室成立以来,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发表在国际SCI源刊物的有22篇。 主动把申报课题的机会让给年轻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农大先后建立了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提高科研水平,实验室多次选派了数名优秀科研人员去德国哥廷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及法国图卢兹大学等国外名牌大学学习,使他们有机会直接触摸国际科研前沿,利用国外的先进仪器设备及科研环境,进行选定的课题研究。 为了给年轻人更多学习锻炼的机会,黄路生不仅主动把申报的机会让给年轻人,还主动帮他们修改、完善申报材料,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为了保证大家的身体健康,实验室作出一条硬性规定:每晚11点30分之后,所有人员都必须离开实验室。 为了切实保证猪种资源的代表性和科学性,黄路生和他的团队始终坚持亲手采集,他们耐住寂寞潜心研究学问的精神显得尤为可贵。如今,不仅他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且在他曾经工作和学习过的国外大学,“黄路生”也成为了一块响当当的牌子。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往往还没毕业就收到了读博士学位的邀请函。